大桥工程局女实习技术员成瑞珠,在计算长江大桥上层的公路托架时,提出了一项修改建议,给国家节省30吨钢材。

  在武汉市桥梁博物馆的展厅里,用一整面墙勾勒出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数次构想。1912年,孙中山就提出应在长江武汉段建桥。当年的中国,京汉铁路、粤汉铁路本可贯通南北,却在武汉被长江截断。在万里长江上建第一座桥,成了几代志士仁人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家底薄弱、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匮乏、万里长江靠轮渡木划子渡过。建一座长江大桥,何其艰难。一批批20出头的年轻人前赴后继,克服如今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年轻的共和国实现了这“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记者采访中铁大桥局武汉桥梁传媒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桥梁史专家余启新,曾走访无数大桥设计、建设的亲历者,他说道:“武汉长江大桥集合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一代代先驱者们秉持着建桥报国的信念,用心血浇铸丰碑。他们不仅跨过了长江,也跨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

  1913年,北京大学德籍教授乔治·米勒带着13名土木科毕业生来到武汉,27岁的李文骥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大桥的勘测和设想,受国力所限,设想只能落空。1928年,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受邀来汉实施“武汉扬子江大铁桥计划”,李文骥受命协助。两年后局势变化,华德尔离开中国,李文骥一个人留了下来。在极度缺乏材料、机具的情况下,他完成了初钻任务,并在1932年发表了《武汉跨江铁桥计划》。

  世事动荡的年代,建桥谈何容易?两次造梦,两次梦碎,李文骥在《计划》中几乎是“苦口婆心”地阐述了为何要在武汉建长江大桥、江底状况如何、大桥在何处选址,连建桥的经费如何筹措都考虑周详。余启新说:“由此《计划》可看出,许多方面与后来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相吻合。亦可说明,该计划为其后的大桥建设计划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一份耗尽心血的计划仍被束之高阁。

  1937年,李文骥再次参与大桥的设计和钻探,却随“七七事变”暴发而中断。此后他数度复探、倡议、筹谋,也数度受挫。1950年,出身贫寒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成长为铁道部桥梁委员会委员,李文骥的“大桥梦”终于要在新中国照进现实了,他赶赴武汉进行测量钻探,又北上参与大桥设计。

  然而,“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951年4月,李文骥因病去世。临终时,他一再叮嘱儿女,“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一定不要忘记祭告你们的父亲!”弥留之际,他颤抖地写下“武汉大桥”四个字,抱憾而逝,时年65岁。值得安慰的是,6年后的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上,李文骥的次女作为播音员,通过电波向人们、也向父亲宣布了喜讯。

  武汉长江大桥60岁时,人们曾统计过,“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载”。然而,它依然傲立于滚滚长江之中。

  为了铸就这百年工程,数以万计的工匠们在武汉20年一遇的寒冬里、在1954年的洪流里、在每天都能抓到上百条蛇的江水里,坚守着、奋斗着。余启新感慨道:“现在我们总说工匠精神,这不就是最赤诚的工匠精神吗?”其中,从“放牛娃”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的董明芳让他尤为感动。

  在长江大桥建设中,苏联专家组组长西林提出用“管柱钻孔法”取代传统的“气压沉箱法”。24岁的董明芳在大桥工地上担任青年灌注突击队队长,突击制造管柱。然而,全组28人,只有董明芳等5人在汉水铁桥建设中干过混凝土工作,其余全是外行。刚开工时,规定3小时灌注一根管柱,他们要花7个小时,管柱上还常有蜂窝麻面。为了克服难关,董明芳和队员们拜访技术专家、参观大桥实验室、参观混凝土工厂、开技术座谈会、“师徒”结对子。搅拌机不够,他们就用手搅拌混凝土,每天要用坏几双帆布手套。

  渐渐的,灌注一根管柱最快只要1小时25分。在工匠们的努力下,1955年内就提前完成了长江大桥水下基础施工的全部混凝土管柱的任务。1955年,董明芳入选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6年,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直到晚年,他仍慨叹:“是大桥建设给了我人生的莫大光荣。”

  从大桥上驶过,蛇山迎面而来,壮丽的黄鹤楼与古雅的长江大桥桥头堡相映生辉。当年谁也没料到,桥头堡的设计出自一位初出茅庐的小字辈。

  1951年,25岁的唐寰澄进入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小组,后进入武汉大桥工程局从事桥梁基础设计工作。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他却特别喜欢研究中国古代桥梁美学。

  1954年1月,当时的政务院决定,就武汉长江大桥的美术设计,广泛征求国内外优秀作品。全国各建筑设计院及各大学建筑系纷纷投入到竞选中,其中不乏清华、同济等知名学府的顶尖设计人员,不到30岁的唐寰澄也提交了方案。在第一轮评选中,经由茅以升、梁思成、杨廷宝等建筑界泰斗的评选,唐寰澄的方案只获得了三等奖。但这一方案得到了周恩来的欣赏,并被确定为正式方案。

  在余启新看来,当时的建筑界流行“大屋顶”式建筑,片面理解民族形式,造价颇高。桥头堡方案中就多有凯旋门式、古代宫殿式的设计。与之相比,唐寰澄的方案可谓逆大流而为,“桥头堡设计借鉴了清代黄鹤楼 ‘攒尖顶亭式’的建筑风格,引桥的双拱式结构同样沿袭自中国古代桥梁传统,整个设计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灵秀之气、朴素之美,造价也不高,正好符合中央精神。”

  事后,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对学生们说:“这次方案,建筑界败于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之手,在建筑思想上值得进行检讨。”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